合肥市创造学会
HeFei Creatology Seminar(HFCS)
新闻详情

主体导向功能层与幼儿创造性倾向的形成

来源:合肥市创造学会作者:陈群浏览数:554 

主体导向功能层与幼儿创造性倾向的形成

合肥幼师  陈  群

鲁迅先生说道,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者见排满,流言家见宫阁秘事。为什么不同类别的人有不同的“眼光”,这“眼光”实质指的又是什么?

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曾进行了有关“先入概念对幼儿再造性想象的影响”实  验,基本步骤如下:从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各随机取样30人,男女各半,均分成A、B、C三组,A、B组为实验组,C组为控制组,对一张墨迹团进行再造性想象。A、B两组幼儿在观看墨迹图进行想象之前,分别听一个有关“蝴蝶”或“小火箭”的故事,故事中反复提到“蝴蝶”或“小火箭”这两个概念,并将这两个概念分别定为A组、B组的先入概念,实验组在接受各自先入概念后,再看图想象。控制组C组,不接受任何先入概念,直接看图想象。想象结果均悄声告诉实验者。结果如下表:

          项目

    分

          比

组  别

想象内容中出现

先入概念的百分率

Z分数

P值

A(蝴蝶)

0.2333

ZAC=2.80

P<0.05*

B(火箭)

0.3667

ZBC=3.60

P<0.05*

C

0

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0。05)。

上述两例说明,不同的心理准备状态在对相同的认句物进行认知活动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说明认知活动在“感知”之前,已有了开端,即不同的心理准备状态,我们称之为主体导向功能层。任何心理活动都经过主体导向功能层的过滤、引导,才能进入到与主体需要和外界刺激相适应的心理活动中去。

一、主体导向功能层的建构及其特性与效能。

(一)主体导向功能层的建构。

主体导向功能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主体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反复强化,整合而成的对外界或自我的一种准备状态。它超前于任何认识过程。

主体导向功能层主要活跃在意识层,表现为各种方式的认识或活动倾向,有的指向外部,如道德习惯、思维方式……也有的指向自我,如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它们共同构成认知活动的背景,决定着活动的方式以及主体的参与状态;主体导向功能层又可以在潜意识中存在,是主体对外界及自身的不自觉的、不清晰的、被动的感知逐渐建构而成的,或者是对外界或自身的自觉反应,经长期强化,抽象概括,以意象的形式沉入潜意识中而形成的。

(二)主体导向功能层的特性。

1.稳定性。无论是主体经过学习,耳儒目染、潜移默化而形成的长时功能层,或是由指导语形成的即时功能层,都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一方面可由已经建构的主体导向功能层从成功的认识范例中获得,并不断被强化和巩固;另一方面,主体导向功能层又自我保护,消除反例,增加其稳定性。

2.可塑性。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主体导向功能层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或重建,改变的幅度受其原有的稳定性制约。可塑性在沉淀于潜意识中的主体导向功能层上往往无所表现。

3.无意性。主体导向功能层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循着这种惯性去看待事物和自己,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它潜在规定了认知活动的发展方向,取舍态度。它控制着主体对外界的同化和顺应。

(三)主体导向功能层的效能。

主体导向功能层的效能主要是在各种认识活动之前,构成一定的准备状态,自然地控制着认知活动的进程。

1.积极的主体导向功能层产生创造性倾向。

积极的主体导向功能层对外界采取的是灵活的加工模式,对自我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这样,就使得主体在接受、加工、处理信息时,能够从广泛、新异的渠道进行选择、组合。在这种导向功能层作用下,意识中的规则处于一种被破坏状态,各种消息处于积极的接触状态,意识对潜意识的主宰也处于“无序状态”,潜意识很活跃。同时,主体本表发现为充分的自信,坚持力极强,毫无对权威的恐惧,具有强烈的质疑倾向,以及对成功的结果和成功的自我形象的高度注意。于是,就容易冲破固有的意识层控制,使意识和潜意识相互沟通,使创造倾向推动创造活动的实现。

2.消极的主体导向功能层阻碍创造性倾向的形成。表现为三种情况:①由灵活的信息加工模式和消极的自我态度构成的主体导向功能层,会使可能出现的或已经有所表现的创造性因自信的丧失而自行消退。②由保守性或习惯性的信息加工模式和积极的自我态度而构成的主体导向功能层,具有习惯性(保守性)思维倾向,缺乏创造性。②由保守的信息加工模式和消极的自我态度构成的主体导向功能层,只会产生墨守陈规的认知方式。

二、构建积极的主体导向功能层,促进幼儿创造性倾向的形成。

积极的主体导向功能层的建构是创造力发挥的基础和动力,幼儿期是主体导向功能层建构的关键期,这时期产生的创造性倾向和习惯。正如A.阿德勤所指出的,即使是婴孩,也会要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和此种力量在环绕着他的整个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生命开

始的第五年之际,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以后,他即经过一张固定的统一意志来观察世界:经验在被接受之前,即己被预先解释,而此种解释又是依照最先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进行的,即使这种意义错得一塌糊涂,即使这种处理问题和事物的方式不断带来不幸和痛苦,它们也不会轻易地放弃。

由此可见,把握住主体导向功能层建构的关键期,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主体导向功能层是极为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其创造性倾向的形成。从下例实验可以看到:积极与消极的主体导向功能层造成了高与低不同水平的创造性倾向,进而引起创造力的显著差异。

实验:从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小、中、大三个班中各随取30人,男女各半,分成条件对等的A、B两组,通过看图、想象测查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广度和新颖性在不同导向功能层的影响下的表现。

A组接受的指导语;“小朋友,知道老师为什么请你们来吗?因为老师知道你们是班上最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说是吗?(是的)。那么老师请你们看一幅画,它和许多东西都很相象。你们是很聪明的小朋友,一定能想出许多的,对吗?(对)。好,请你们想想它象什么,就告诉老师,错了也没关系。”

B组接受的指导语:“小朋友,老师请你们来看一幅画,这幅画象很多东西,你们看象什么就告诉老师。但是,看这幅画很难,也许有的小朋友看不出什么来,没关系,老师不会怪你们的。”

两组幼儿分别看画,结果如下表。

表二  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广度和新颖性比较。

          项目

   结果

    组别

班级

回答概念总量(个)

同类概念及类的总量(个)

具有独创性的概念量(个)

A

29

21

3

B

19

13

3

A

44

38

9

B

18

16

1

A

66

53

6

B

34

28

4

上表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即时性指导语的作用下,幼儿对自己的评价分化为两种,A组幼儿将自己和最聪明的孩子联系起来,从指导语中获得了自信,建构起积极的主体导向功能层,其进行创造活动的结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高于B组。而B组建立的主体导向功能层则是消极的,对自我的认识不自信。

因此,帮助幼儿在关键期建立积极导向功能层,以促其创造性倾向的形成,进而培养其创造力,是幼儿园、家庭、社会的重要职责。

三、构建积极的主体导向功能层的策略

二十一世纪被人们称为“创造世纪”,国际竞争将是国家,群体间的创造力竞争。在二十一世纪:“处处是创造的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因此我们必须把儿童培养成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造之人”。

首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就是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长期以来,社会所亲睐的多是那些掌握广博知识,善于考试的人才。在幼儿园中,老师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现象妨碍了具有创造性倾向的人才的成长。正确的儿童观,应该是老师在幼教实践中意识到儿童个体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发展性及其可教育性,充分尊重、热爱儿童,通过教育教学法的最优化组织,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促进其自我发展。为此,我们要努力改变陈旧的儿童观,应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创造性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教学中,要提倡启发式教学,积极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幼儿圆、家庭、社会,必须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保证创造活动得以进行。

其次,把培养幼儿创造性作为早期教育的主要目标。1987年,在上海召开出中英联合研究第一届国际创造会议上,专家一致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性人才。社会对创造性行为应持褒奖态度,积极树立创造的榜样,形成人人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人人能创造的氛围。

最后,要重视成人对幼儿的自我评价和行为的影响。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具有权威作用,我们要通过成人的积极评价,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积极的自我评价方式。“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以为自己有创造性;无创造性的人,总是以为臼己无创造性。”这句话表现了自我意识作为主体进行创造活动前的一种准备状态所起的作用。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儿重积极创造,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意识。同时,要消除消极影响,不要因为儿童的创造性行为会造成过失而滥加禁止,更不要认为,“犯‘错误’就是坏事”而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偿试,肯定其创新能力,建构其积极的主体导向功能层,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