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来源:合肥市创造学会作者:季幼章浏览数:228次
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
季 幼 章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趋势的主要特点: 1、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2、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超越于全球化; 3、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4、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愈益突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 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主导地位的世纪 1、关注知识经济 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今天,各种形式的知识在经济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无形资产投资的速度远快于对有形资产的投资,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获得更高报酬的工作,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是市场中的赢家,拥有更多知识的国家有着更高的产品”。 基于这些发现,OECD提出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概念,说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是“当今世界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就是说,真正的生产资料不再是以资金、设备、原料为主,而是人的知识。现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应用,不仅提高了传统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加速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向全球化、知识化方向转移,大量投资正流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特别是信息和通讯领域;在这个时代,技术与人力资源和技能紧密联系,将导致对无形资产的大规模投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和科技活动的根本性转变。 从信息作为知识载体的意义上来说,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会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经济社会,人们谈论发电机、生产线;在知识经济社会,我们必须熟悉计算机、光盘。 知识经济的到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古今往来,人类进步的文明史,实质上是知识不断产生、更替和使用的历史,在农业社会,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大部分知识是靠师 徒口头传授的方式得以传播。不仅知识传播、利用范围有限,使许多知识不能充分发挥作 用。而且也形不成一种有效率的知识生产制度与传播应用机制。工业社会的文明使知识创造、存储、学习与利用方式发生了变革,现代科学研究改变了知识的创造方式,近代教育制度,改变了知识的学习方式。 现代经济活动中,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高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向高级化。目前,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理解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25年前,全球仅有5万台电脑,现在已增加到1.4亿台。现在约有6000万人使用因特网,预计到本世纪未可增至5亿人。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全球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包括经济专家、科学家们在内的所有人始料不及的。 2、知识经济改变传统观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着传统观念。在200年前,工业经济开始替代农业经济,今天,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地重要因素。 3、知识经济带来机遇 知识经济的崛起,源自以信息技术等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发展,又给这场科技革命注人了强大的活力。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在加速工业化的同时,必将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其经济发展将经历工业化为主、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知识化为主三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科技的发展将更加迅猛,技术革命向产业革命的转换周期和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将更短,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将提高。“后发优势”的作用将减弱;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缺少对国际科技前沿动态的识别和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不仅将失去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二、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1、国家创新体系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起着支撑作用。 本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出现经济增长减慢,而日本和随后的其他东亚新兴工业他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在研究了日本的“技术立国”政策和国家技术创新机制后认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在日本经济调整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尽相同,其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起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大。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科学研究系统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等关键作用。据统计:1993年一1994年,美国专利所引用科学论文的73% 来自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学研究,只有27%来自企业;1993年一1994年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是1987年一1988年的3倍,而同期专利总数仅增加了30%。可见,科学研究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大的支持作用,而且支持作用在不断加强。知识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广用,促进了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技术立国的日本、经济增长减慢,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多数科技领域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掌握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动权,其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欧美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称,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取得24个领先地位;世界经济论坛等发表的当前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明显领先于日本。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日本政府调整国策,提出“科技创新立国”,韩国也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 2、国家创新能力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工业经济时代,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紧密相关;在知识经 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家竞争和 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 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解决了大量重大科技问题。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创新能力及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近年来还有拉大的迹象。 最近,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了当前国际竞争力报告,这份报告在世界范围内选出46个国家和地区,以8类要素381项指标对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帮助企业保持竞争力的能力,取决于8类要素分别是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每个要素又包括几十个指标。 (1)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国际竞争力。1996年,在所有参评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第26位,我国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世界第28位。 (2)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3年下降。这是我国国际竞争力8类要素中科技水平要素唯一连续下降的指标,1996年从1994年的世界第23位下滑到35位。1997年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实力排位是20名,比1994年前进了3位。1997年因统计因子的调整,位次虽有所上升,但仍不容乐观。 (3)我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效率不高。1996年,我国从事研究和发展总人数和企业研究与发展总人数均列世界前4名;而我国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的第32位和21位。 3、我国创新能力不强。 通过对国际竞争力报告分析,我国企业科技实力不足是影响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的 重要因素,凡涉及企业的几个指标的名次都不令人满意。 我国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与我国的科技投入不足和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有关,另一 方面也与我国现行创新体制及运行机制的不尽合理有关。当前我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 能力不足,,知识和科技储备不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不力,人才外流,从事基础和高技术前沿研究和重大战略研究的基础建设亟待明确和加强。现行体制中,科研机构和高等 院校的科研分工与合作和产学研结合需要加强,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和科技中介力量需 要培养和扶持。研究与开发投人不足,1997年仅占GDP的0.5%,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5%和发达国家3%的水乎,政府部门的职能要向宏观调控方向转移,转化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短期行为、低水平重复和分散投资的状况需要得到扭转。目前我国科技自身的储备不足,对社会需求支撑不力,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势必影响我国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中华民族实现第三步战赂目标的宏愿也将面临挑战。 4、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科技创新。 世界近现代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科 技创新;后发国家从技术引进为主转向技术引进与自主技术创新并重的时间大约为30年 左右;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能力非一日之功,需要数十年和几代人的努力。根据我国“九 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到2010年,我国经济建设将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1世纪,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将会对我国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将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我国正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 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 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的轨道上来。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把握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尊重经济和科技发展 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瞄准国家战略目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分别发 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合理作用。 建设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要在现有科技体制的基础上改革调整,做到目标明确、宏 观有序、分工合作、互相支持,管理规划、精于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率。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社会单元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和机制、管理创新等,在创新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具体包括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人才、财力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各个组成部分中,企业以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相对集中在教学科研型大学里进行)和知识转移。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和产业化的主体,也是投入的主体,市场推导占主导地位。 国立科研机构(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为主,同时进行知识传播和知识转移,人才培养。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相关的工作。政府支持占主导地位。 高等院校以知识传播、人才培养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 社会及企业是知识应用的主体,需求和市场是主要动力,政府要根据国家目标组织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广新的成果和新的管理机制与方法。 政府的职能,从目前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 其他组成部分为创新提供社会环境和支撑条件。 创新资源的配置,将通过国家行为择优配置,和市场行为优选,并按需求和效率实行流动和优化。 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将为全社会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和管理机 制,包括政策和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奖励,以维护国家和公众效益、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等。创新活动需要基础良好的设施支撑和管理,包括国家科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情报信息基础设施,以及规划、政策和评价体系,人才和创新活动的管理等。 表1列出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表1 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功能与任务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 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 1、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型大学、还包括其它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 当代知识创新包括: (1)原始性发现和发明,对知识的创造性整理和归纳; (2)知识创造性集成和应用,知识的创造性传播、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等; (3)不仅是指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与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 (4)应当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创新活动。 知识创新的目标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于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 2、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大企业、高技术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 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更多地由市场机制起作用。我国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政府行为起较大作用的现象,还将维持相当长时间,但应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促使转变。 当代高技术的展望: (1)信息高技术 微电子与光电子结合;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结合;计算机与网络通讯结合;超级平 行计算机与虚拟现实结合;智能计算与认知、脑科学结合……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2)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 发展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环境友好、可再生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表面技术、微细工艺、微机电系统、智能、柔性、虚拟制造体系等; (3)生物技术 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带来农业、食品与医药的革 命; (4)新能源 清洁安全核能、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超导应用导、致力于能源的洁净、 安全、高效、可再生性、可储存性、可分配性。 (5)环保技术 环境与生物规划,环境监测,绿色材料与工艺,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和生态等方法 对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6)航天高技术 洁净、高效运载工具,应用卫星与卫星利用,天基网络,航天材料,空间环境。 (7)海洋高技术 海洋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与全球变化,海洋环境与生态。 3、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它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企业等。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 知识传播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和输送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政府行为在知识传播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应注意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 4、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其他机构和组织等。主要功用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管理。促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 生产力。 知识应用主要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社会和企业是知识应用的主体。政府作用制定 并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社会的作,引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社会及 企业的行为;应用知识作出科学的决策,以提高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效率,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等。
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措施与总体目标 我国正在实施的多项科技、教育发展计划和工程,例如“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上正在组织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在国家宏观层面,形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 1、国家经贸委和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是我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措施。 技术创新工程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大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并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技术进步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原国家教委组织实施的“211工程”是我国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与管理 水平,培养科技人才的战略措施。 “211工程”的总目标是经过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点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基础)科技问题(和进行科技前沿探索)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等学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 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是推进科研机构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战略措施。 知识创新工程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前后,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具有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效运行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及运行机制,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不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力争我国知识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不竭源泉,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不断做出贡献,为大幅度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力争我国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科学论文总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名,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进人世界前10名。 4、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促进了新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都对我国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统一规划,重点支持、试点引导、分步实施、动态优化的原则,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从现在开始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到2010年前后,力争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的创新综合能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人世界前10名),使我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有较大的提高,造就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企业,国家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