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创造学会
HeFei Creatology Seminar(HFCS)
新闻详情

合肥创造学会通讯  第四期

来源:合肥市创造学会浏览数:454 

合肥创造学会通讯

Journal of Hefei Creatology Seminar


2014年创刊   第4卷 第1期   (总 第4期)       2016年05月01日出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合肥市创造学会  秘书处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其中一大部分。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只有学生接受了创新创业观念,并勇于去实践创新创业,才能说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实际的效果。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内容为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通过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同时解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继而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最后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实践活动开展等,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








合肥“创客”公益培训班


合肥市创造学会  秘书处


合肥市创造学会依赖自身独特和不可取代的优势,于2016年3月初开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想成为“创客”的中小学生、大学生及年青朋友开展公益性“创客”培训和指导;培训和指导全程免费,相关材料成本自费。

何为“创客”,“创客”是指努力把创意变为现实的人;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变革背景下的生力军和弄潮儿;是开启造梦时代的领头人。“创客”的历练将造就丰满而自豪的成功人生。

在“创客”公益培训班这样一个平台,受训者的创新高级智慧会得到深度开发,人人拥有创意成果,可以促进受训者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同时,有创意成果的受训者可以参加从区到全国的各级创意大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其次,对于可以实现的创意还可参加从区到全国的各级创新大赛,甚至可以申请国家专利,最终转化为市场产品。实现受训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创新研发制作专家团队成立

合肥市创造学会 秘书处




合肥市创造学会组织相关专家,成立了创新研发制作专家团队,为合肥市各中小学富有成效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业和技能的支持,为各中小学有价值的创意提供研发和制作服务。

合肥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已有几十年时间,虽然在创新活动中,很多的中小学生从中获得了创新实践的体验,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及创新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由于缺乏相关专业和技能的支持,使得这些创意想法难以实现,无异于纸上谈兵,这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来说是个“遗憾”,所以现成立创新研发制作专家团队,有创意者可以主动联系专家服务,通过专业的帮助,使自己的创意不止停留于想法。






梦想*创造

杨凤华

(摘要)

“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去创造!

《易传.系辞上》赞美天地的伟大说:“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世界是富有而日新的,万物生生不息。生即是创造,生生即不断出现新事物。

叶圣陶先生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也许这句话,对于一名基础教育战线上高中国际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更有启发。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已过中年。上世纪末,为追寻心中的教育梦想,我从安徽北部来到合肥,在这片热土,一直在追求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新生活。我深爱这片热土,我深爱教育事业。当初,我是为了心中那小小的名师梦,背井离乡,离开家人,来到合肥,就想做个省级教坛新星啥的,老父亲病重去世时,我还站在毕业班的讲台上。谁知折腾十几年,早过了新星的年纪,现在已成老星,老朽。名师梦宣告破灭!

于是,纠结了,难过了,苦不堪言。难道梦想错了?难道有梦想令人如此痛苦!难道自己的教育历程已日薄西山,一时间充斥着幻灭感!

梦想,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至高境界。然而,梦想与现实却总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直到有一天,我决定定下心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走进中科大的中华文化大学,得以接触到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才似乎知道了一条正确的人生路是什么样子,于是我体验到了生命从未有过的欢欣和生生日新的创造的乐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学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跳出眼前私事小情、悲欢离合、功名利禄的羁绊。“人生须广大,勿做井中蛙”,拓宽视野,扩展胸襟,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中华文化远大理想。“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科大中华文化大学堂的导师刘仲林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在“内学”,即提高每个人内在的身心境界。他还指出: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道”是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那么,中华文化之道是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哲学侧重研究“智慧”,超越各种知识界限,从整体上领悟外部世界,也完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内涵。

一次次地学修、实践、渐悟……于是坚定信心,传承、创新中华文化。我不再纠结和苦恼,心底无私天地宽,心中播下一种信念,自觉自愿担当中华文化复兴之使命!重新确立了精神大厦!

坚守中华文化的高度,承民族文化复兴之使命!高远的志向,美好的境界像寥廓而深邃、庄严而圣洁的星空,他可以引领我们自豪地幸福地行走在路上。面对茫茫宇宙,其实我们很微薄,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点什么,但有这个心愿,能够提升自我身心境界,任重道远,朝着她前行就很幸福!边学修边实践边创造,落实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感悟中华文化的大道!何尝不是幸福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中华文化的智慧绵绵不断滋养我的心田,一个为梦想去奋斗的去创造新生活的人,他的和谐的状态应该是:怀一颗孔子之心,着一点庄子之气,安一个佛家之魂。生生不息,去觉悟“创造”的人生之境界。满怀愉悦地去创造美好的明天,美好的明天属于自己,属于全人类。

随着在中科大的中华文化大学的学修和接触一些中西哲学理论。我感觉好像回到生命的纯真状态,“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个崭新的状态,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充满希望,生生不息,充满创造力。我所欣慰的是,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教育本是“赞天地化育”的工程,当孩子置身于校园,开始他的生命体验的时候,我们带给孩子的是快乐是痛苦,是提升是压抑,是创造是束缚?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在特定时空中的生命成长和创造。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道”的核心就是实践亲证。悟道在践行!不管你的梦想有多么宏大和精彩,总要脚踏实地,在现实的土壤创造性地去开展日常的工作。作为学生的精神领袖的班主任应该牢记“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事,处处是楷模;管理无空白,事事能育人。”大道修行,文化引领,大胆创新。

我带的国际班的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和压力,有的学生叫苦抱怨,精神不振作,我给他们说:三个砌墙工人,一说我在砌墙;二说我在盖高楼;三说我在美化城市。读书为了什么?一答:为挣钱;二答:为做官;周恩来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是三种回答,我让学生体会一下三种说法的不同,就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可以想象,三种不同境界的人在做着同一件事情时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肯定不一样!境界愈高,他体验到的是越有意义越快乐,越自豪越从容!志存高远,“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任”真的不是一句虚的大口号,有崇高使命感的人不觉得苦,一生是幸福的。孩子们哪,我希望你们志存高远,迈着春天般轻盈的步伐行走在人生之路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终极性价值在于培养真正的人,幸福的人。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班主任创造性的工作就是引领孩子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能体验到幸福的人,一个有着“博学善思  兼济天下”大气度的人!梁启超道:创造者,人类以自己的自由意志选定一个自己想要达到的地方,便用自己的心能闯进那地位去!

追逐梦想总是百转千回,无怨无悔,从容面对。追梦,撑起理想的风帆,劈浪前行。无论是捧着铁饭碗的公职教师或摸爬滚打在民办教育第一线,还是现在进入国际教育合作办学的前沿阵地,我虽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航线,但航标没有变,心中的教育梦想没有变,也许更接近!身边的亲友对我的又一次选择不无质疑和担忧:一位中文系毕业,从事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中年教师,驾驭教材等已轻车熟路,现在却要丢开铁饭碗,先是跻身民办教育,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了又进入国际合作办学领域。然而,我笑笑,心里清楚,外在的形式变与不变并不是主要,创造的本质内核一直存在,我每天坚定地朝着梦想,创造着自己的新生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心中深深的教育情结和教育使命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当我为之奋斗时,就感觉自己的生命不再悲哀,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的整体。

高中国际班的孩子们就是一个个中国文化的小使者,将来他们走出国门,必须先立好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才能在风云变化的世界中不迷失,立稳足。他们更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将来走出国门,把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精妙远播国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所以,如何在我的国际班国文课上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树中国形象,练中国表达,是我当前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去备课、讲课,开发《论语》《诗经》等校本课程。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国文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完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更主要是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希望能引领学生会通中西方文化,汲取精华,“成己”“成物”,入人生创造之境。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传的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气节,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是之谓大丈夫”的气度。相信不久的将来,走出国门的这一群学生,出现在国际友人面前的将是温文尔雅、自信阳光、厚博雅正的中国孩子!有着“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的气度,学问之本,先为人!相信这样的气度,这样的格调,注定要成就不一样的人生格局,也会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多有益的贡献。

我在科大的中华文化大学不断深入学修,完善自己,提高学识修养,并在我的国文课堂上不断变革和创新,引入古圣贤教育,介绍经典文献,吟诵中华经典,组织师生参加中科大的中华文化大学的讲学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志愿者,并邀请大学堂的老师来到一中国际部给学生讲学,感谢大学堂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你们无怨无悔、不辞辛苦地从事这项意义重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普及、弘扬、创新并重,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顺应时代的需要在积极主动探索有深度的新文化理论建设,促进中西文化会通,现代创造观和传统文化观互动,加速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的丰厚土壤的基础上,同时吸纳西方文化的精良,融合为一,这不是平庸的调和,而是在进行一种综合的创造。相信大学堂各位师友的共同努力必将推动百家争鸣的新文化建设高潮的早日到来!

正如刘仲林教授所言:“创造是对已有要素进行新组合,发现美并实现美的过程。”每天升起的太阳都是新的,每天的课堂都在创造,每天的工作都充满着创造,每天的生活都充满着创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做一名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老师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乐!

“用悲观的心情去过乐观的生活,以无生的觉悟去做有生的事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我要只争朝夕、投入百倍的热情去做事,只因为人生已将暮未暮。并非为了留下响亮的虚名,而在于这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就像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一旦有了缘分,彼此的欢喜与执着就再也道不出缘由了。我想,我已与教育和中华文化结下了这个缘分!高远而飘逸的梦想,温暖着苍凉的人生。圆梦,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也是生命的真谛。圆梦,离不开创造!

我们正处在一个创造(创新)为主旋律的新时代,应该倍加珍惜这个时代,珍惜这宝贵的契机。人生虽然已近暮年,而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在这时候,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而光明尚未来临,在山冈上那丛郁绿里,还有着那样一笔激情——那就是我生命中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拥有梦想,时时创造的人是忙碌的辛苦的也是幸福的,我坚信,心若在,梦就在!梦想与创造相伴,创造与生命同行,与天地共存!



合肥市科协学会工作座谈会

合肥市创造学会  秘书处




2016年1月27日上午9点,合肥市科协学会工作座谈会在天天乐园酒店召开。

会议由分管学会工作的郭邓节副主席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合肥市科协新任党组书记、主席陈明义及部分学会领导和县区科协领导。

会议首先由合肥市科协学会部孙

部长做2015年学会工作总结和2016年学会工作要点及要求;然后由学会代表重点介绍2016年工作思路和计划,合肥市创造学会秘书长张建军做了重点发言;随后,合肥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陈明义作了工作指示;最后,由会议主持人作总结发言。会上,传递了大量的最新动态与工作信息。




                                                                                              

           


    “创意无限”大讲堂进入社区




由合肥市创造学会与青阳路社区联合举办的“创意无限”大讲堂于2016-1-22上午开讲了!“创意无限”大讲堂旨在向社区青少年传播创新理念、开发创新智慧和创新方法,引导青少年创新行为。

合肥市创造学会选派了副秘书长、合肥学院于宙老师前往主讲“创意无限”。讲座中,主讲人与听课青少年积极互动。






合肥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




2016年3月12日,合肥市第三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在合肥市科技馆举办,本届大赛由合肥市科学技术协会、合肥市教育局主办,合肥市科技馆协办,其中,本届大赛增设的“科技创意”板块,创意项目竞赛由合肥市创造学会中小学创新教育分会承办。

本届大赛创意作品内容由青少年自主提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假设、奇思妙想或解决思路,要求青少年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创新思维。对作品的要求体现在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上,要求作品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符合科学原理;创意新颖、思路独特、设计巧妙以及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进一步研究有可能被证明、实现或转化为实际应用。

大赛最终完美收官,目前,合肥第四届青少年创意大赛中小学组获奖作品也已公示,本次大赛共有343件作品获奖,其中特等奖17个,一等奖39个,二等奖89个,三等奖198个。本次大赛旨在注重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青少年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鼓励和发掘青少年质朴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青少年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友情提示:投稿方式见封面联系方式。

                               也欢迎直接投稿到:anhhfcz@163.com




  智能手机电子名片

瑶海区蚌二小的袁润同学在指导老师张丽的指导下提出了智能手机电子名片的创意。



智能手机电子名片:智能手机电子名片具有携带和查找方便且低碳环保的优点,其功能如下:1.发送带自己照片的彩信电子名片给对方(也可通过普通短信息发送),对方手机中的名片夹自动生成,可以实现自动查询,并能够实现通讯录中好友的信息的自动更新(如号码变动等);2.该通讯录可以通过蓝牙技术发送到电脑或新手机中,以备份或发送名片通讯录;3. 如果对方没有手机或手机中没有储存自己的电子名片,可以通过拍照和口述,输入电子名片的信息;4、电子名片可实现智能检索,比如可以通过输入姓名、单位或录入时间等信息调出所要找的人;5、智能电子名片有“黑名单”功能,被设置的黑名单,来电可以拒接并有提醒功能。6.智能电子名片有辅助备忘功能,比如生日提醒,约请备忘等




从中西认识论比较谈综合创造

艾立梅

(摘要)

西方创造学讲究创造技法的应用和普及,即“成物”;东方传统文化讲究内省、修身,即“成己”。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提出:要探索创造的“成物”与“成己”融会贯通的中华新文化,我们也将从认识论的视角,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承道统、启新命”致力于创造学和创造教育的研究。

一、面向中西融会贯通的“综合创造”

  在中西文化和哲学的交融中,“古今中西”在各种流派在各个领域内纷扰不断,追溯到有中西文化直接交流以来的16世纪末,就有一些具有很强的民族主体意识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主张在发扬民族主体精神的基础上,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化。“这种会通中西、综合创新的主张,在方法上不是折衷调和,而是在对古今中西文化进行科学分析、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进行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更高形态的新文化。”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远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徐光启,近则以张岱年先生为主要代表。张岱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创立了以“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为总纲的新型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兼采分析哲学,同时要求有选择地继承中国哲学重视道德理想的优良传统。正确的态度是把中国固有的卓越的文化遗产同西洋文化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合为一,进行一种创造的综合。[1]

二、从一场革命到“幽远之境”

科学的根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古典时代的希腊和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不过,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原因似乎在于,只是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换句话说,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与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因此,正是这种科学与社会的联合、科学家与匠人的联合,大大促成科学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荣。[2]人类踏上一个成长的新里程。17世纪以前,西方哲学所热衷的是形而上学,关注和探求世界的本原或本质以及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17世纪,随着现代科学的崛起,科学和发明的齐头并进,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整个的文明时代可以依靠科学培育出来,科学为欧洲提供了一种新的自信心。

中国传统认识论注重从“意”和“境”的整体性去认识和把握,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一般。幽远之境可以理解为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把一个诸多事物相互感通、交融、浑然一体的整体去把握,形成类似情景、氛围式的感受。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决定了古人追求的是“万物作焉而不辞”,主张宽广宏大的闲适恬淡、均衡融洽的自由意境,讴歌自然,向往自然真淳和野性、大自然的清新悦目和生气盎然、返朴归真的人性复归,古人推崇的茶酒文化,追求的是“山月、佳人、飞雨、仙客”这些唯妙镜像中进行内学、修身。

三、从科学、宗教、哲学到技、悟、道

谈到西方的认识论不能不提到科学、宗教和哲学,罗素对三者的关系是这样定论的:“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在这个包含集的域境中,不论科学还是宗教或是哲学,在对方的域中张手而来的也许就是自己最缺失的。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这样阐述:“西方文化这个系统是很严谨的,他们的哲学思想最初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来的,但是你不能问,只要“信”就得救。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不过你要把那个幕拉开给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绝对信!这是哲学精神。后来,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从这个“信—看—摸”、“眼见为虚,手握为实”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科学在认识论上追求绝对的逼真,严格的科学为宗旨的理论,这种破除常规思维的积习和迷信,揭示“认识之为认识”的绝对无可置疑的坚实根据,为人类认识确立一个可靠的理性根基,最终建立一种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严格的规范性和完善的体系性的极其理想的科学理论,从这个程度上理解,西方科学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综合创造,求真求实的过程,为西方科学发展奠定了成长的沃土。

中国传统的认识论不倡导以分析解剖的办法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陆九渊的“吾心便宇宙,宇宙便吾心”,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墨家的“循所闻而得其意”,庄子的“知者,接也”“庖丁解牛”,体现了一个由“技”到“悟“到“道”的认识过程。传统认识论的求理方法是一种通过“用心尽力”以求得整体把握世界的认识方法,与西方通过观察并以实验、分析、推理,进而发现事物本质的科学的认识方法截然不同。[3]

四、从一场辩论赛到“归元无二道,方便有多门”

翻开西方哲学史,关于人类的认识问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展开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赛,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有“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经验主义代表人物为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等,我们可以将这一哲学争论深入浅出的总结为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理智可以获得世界的可靠知识,而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经验根本不能把握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这场争论可以概括为试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这场辩论最终没有分出胜负,直到很久以后宅男康德上场和了场稀泥,三大批判著作之一的《纯粹理性批判》,没有解决问题,但是最终折中调和了这场辩论。该书集中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我们能够认识什么?即人类认识世界并非世界本身,而是能被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比如:一群正常视力的人眼里的红色是一种颜色,而对于色盲而言,他们的红色却可能是另外一种颜色,我们每个人认识的都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4]西方认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表征主义,把知识的本性理解为表象:认识就是精确的表征心灵之外的东西,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开始,主体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专指我,而万物则成了我的客体,哲学把被技术绑架转向关注生命、关注人自身,套用《少年派游记》对世人的拷问,你选择相信哪一个故事?这面镜子将照射出怎样的你?

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区分主客体的是“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管子·心术上》),《孙子兵法》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中就包含着对主体、客体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中国传统认识论“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以尽意”,这是中国人认识论的三项基本原则,是由“道”出发最终走向以日常生活为中心的内学、修身。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就不仅提出“道在屎溺”,“盗亦有道”,率先为我们提示了中国传统认识论所特有的“百姓日用之道”的主题。

五、从西方的金字塔到东方的形上智慧

关于知识的分类,我们先从两个金字塔说起,亚里斯多德关于人类知识著名的三分法,为我们建立了认识论的第一个金字塔。亚里斯多德把episteme(理论知识)放在在这个金字塔的顶端,进而对episteme(理论知识)又作了划分,他又用另一个金字塔向我们描绘了这门最高的学问,即第一哲学、神学(a divine science)、智慧。这个智慧,不同于技艺卓越意义上的智慧,也不同于实践领域中的智慧,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智慧。形上智慧就处于这个金字塔的顶端,被视为理论知识最高、最完备的形态。[5]

近代科学革命之后,episteme被窄化了,主要指近代实证科学(science)。认识论转向之后,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回答数学和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西方近代认识论主要是知识论,在20世纪又进一步发展为科学哲学。在知识论的考察中,形上智慧通常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就是冯契所说的“狭义认识论观点,冯契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它不应限于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而且应研究智慧的学说,冯契提出了广义认识论的主张。在他的晚年,冯契对广义认识论的理论目标作了如下的表述:根据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来阐明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辨证运动,即“转识成智”。因此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将形上的智慧理解为哲学的智慧。

六、从默会知识到“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关于知识问题,早在两百多年前,休谟便在其《人性论》一书中提出,但时至今日,知识问题仍然是许多学科研究的中心问题,并一直困扰着科学与哲学的思维方式。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在1958年出版了《个人知识》一书,提出了该理论的核心概念——“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即是不能名言的知识,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不能加以系统描述的知识。打一个比方“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通常又说不出是怎么认出的;同样,我们能够觉察到一张脸的表情,但一般却说不出我们是凭借什么感知其表情的。”这便是波兰尼所给予我们的著名命题——“我们所知晓的比我们所能够说出的多。”

在中国传统认识论中也有关于意会的见解,《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的“意”指的是“道”,即“意之所随者”。庄子认为言只能表达“形色名声”这些事物迹象,而不能表达“意之所随”的“道”。 我们可以用庄周的“坚白论”进一步解释,按庄子的理论,即便是一块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石头,人们也只能试图从它的硬度、色泽等思维所能企及的外部特征去进行大概的描述,而一样东西既然有了硬度色泽两种特性,那它就一定还有成千上万的我们思维无法触及的特性,因此,即便是一块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石头,我们对它的了解也只是片面的,流于只言片语的,对一样事物的了解,得其意足矣。[6]正所谓,“欲辩而忘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精微之处,也正在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七、结束语

  纵览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为指向的认识过程,都既有一个如何能得和如何能达的问题,在佛教《心经》中提到的“色、受、想、行、识”,个人认为可以折射出认识概括过程,中国哲学又将认识自我与成就自我的问题引入广义的认识过程,也由此从另一个方面越出了对认识过程的狭义理解,从“成物、成己、成思、成性”这个角度为创造学注入新的活力。从综合创造学的角度谈创造之道,有必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和西方的“技”结合起来,从境界和转化的角度总结和提高,这更有待于创造学者积极汲取中华文化精华,结合时代需要,深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学理论。[7]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3月,由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庭燧先生创建。2001年固体物理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目前是中国科学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合肥研究院物质科学计算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凝聚态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基地,拥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14年全所职工190余人,其中研究员3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14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占73.6%,45岁以下人员占82.7%。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研究所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凝聚态物理为基础,面向材料物理与纳米科技的学科前沿,围绕环境、新能源领域对前沿材料的需求及其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结合大科学平台,从事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注重基础与应用的衔接,并向应用延伸;努力做出有重大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研发出多种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材料。主要学科方向为: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计算材料物理、内耗与固体缺陷、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抗辐照材料与技术、材料应用技术等。并拥有国内一流的材料物理研究实验平台,包括纳米材料合成、评价与表征平台,功能材料结构表征与物性测试平台,大规模高性能计算平台,内耗测试平台,MBE生长平台,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拥有一支精干的科研装备研制队伍,研发出一系列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制备和测试装置,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十年来,研究所累计发表了高水平研究论文2000多篇,连续多年保持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在我国科研机构排名前10位;出版专著11部;拥有授权发明专利9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发明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中科院发明奖、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美国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科学前沿-卓越研究奖等各类科技成果奖30余项。注重基础研究成果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成功研制出特种高效吸能材料。积极与地方企业联合,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级成果转化奖、院地合作奖和省-院共建突出贡献奖等。由固体物理研究所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的“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项目研究团队被国家科技部授予“973计划优秀研究团队”;葛庭燧院士获得国际材料领域最高奖-梅尔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以及国际内耗领域终身成就奖;有2人获安徽省“10个最具影响的科技人物”殊荣;1人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4人获得安徽省青年科技奖。






刘仲林

刘仲林,河北省乐亭人,大学读物理,研究生读哲学,1981年获南开大学科技哲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学位点负责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兼任《中国交叉科学》主编、全国高校交叉科学研究联合中心主任,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学会理事。

刘教授是我国早期从事跨学科学、创造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自1981年以来,一直从事文理交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对“跨学科学”和“跨学科教育”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出版的专著有《跨学科学导论》、《跨学科教育论》、《现代交叉科学》等著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造学结合,提出了由创造技法、创造思维、创造境界构成的创造学新体系。出版有《中国创造学概论》、《美与创造》等专著。

他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设在英国的国际《交叉科学评论》杂志曾两次发表专文评价他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开拓性工作,认为刘教授的研究成果“以充满创造性的新观点代表了中国跨学科研究最新成就,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标志着中国跨学科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化大师张岱年先生指导下,从事“综合创新”文化研究和大众普及实践探索。早期多卷本专著《古道今梦》,获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还出版有有关《中国文化综合与创新》、《新精神》、《新认识》、《新思维》等学术专著以及《中华文化人生亲证》、《中华文化精修入门》、《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等普及著作。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面向师生和社会大众的“中华文化大学堂”,被评选为安徽省新安百姓讲堂首席金牌主讲人,安徽人文讲坛讲席教授。



   







      创造学的崛起


          合肥市创造学会  秘书处




创造发明的行为和能力是人类最高级和所特有的行为与能力。正是由于这一点,人类才成为我们这个星球的主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整个文明进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令人振奋不已和引为自豪的人类创造发明史。但遗憾的是,在人类的漫长发展中,人类是在一种本能的、不自觉的、神秘的和低效的状态下进行着创造发明,原因在于人类长期以来并没有认识和掌握创造发明的规律,使创造发明成为一门科学。只是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才使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人自己……创造力上。很显然,人只有认识和掌握了创造发明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开发人的创造力,高效地进行创造发明活动,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门研究创造发明活动的规律(称之为创造科学),研究人的
创造性(称之为创造性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技巧和方法(称之为创造工程)体系的科学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创造学。

创造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创造学的成果已在教育、管理、技术产品开发、科研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创造学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人们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成果和手段从各种角度和层次去对与创造有关的问题进行着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可以确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会揭示创造之谜,成为创造王国自由人。创造性思维,掌握和熟练地运用创造技法是很重要的。它不仅能使人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使工作开拓前进,不断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习近平




创客文化

创客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在大众文化当中产生的变种文化。亚文化通常植根于有独特兴趣且抱有执着信念的人群,创客正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酷爱科技、热衷亲自实践,并且坚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创客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以工程化为导向的主题上,例如电子、机械、机器人、3D打印等,也包括相关工具的熟练使用,如CNC、激光切割机等,还包括传统的金属加工、木工及艺术创作,例如铸造、手工艺品等。他们善于挖掘新技术、鼓励创新与原型化,他们不单有想法,还有成型的作品,是“知行合一”的忠实实践者。他们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新东西,并加以创造性的使用。

创客通常有着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倾向于用线索式的邮件来管理他们的个人事务,邮件列表是其中一个不错的选择。有着较为固定的群体,彼此熟识且有稳定的线下聚会则是创客活跃的舞台。创

客在其中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作品,同时尽可能的展示所有的技术细节。他们在交流中聆听建议获取启发,整合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创意是他们的长处所在,所以通常的创客作品中有很多跨界的合作,许多都是艺术、工程、电子等领域的整合。他们热衷于追求事物的本源,对物理、化学、天文等自然学科抱有极为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探索原理性的真相,“拆解”也是乐趣的来源之一。Hackerspace、Makerspace以及Techshop等等都是创客经常聚集的线下场所。他们在这里举办Workshop带领新人进入社区,通过自由的Hackathon来发挥创意、训练彼此的默契,走出户外的MakerFaire、Burning Man同样也是他们自我展示的盛大节日。

   创客的社区保持适度的开放,让来自于各领域的人在寻找到机会的同时也保证社区本身的正常运转。他们不拒绝任何商业化的可能,甚至他们当中的有些人精于此道。但同样很重要的一点是,社区在其中必须保持中立,以避免短视的行为将整个社区拖入利益纠葛的泥沼。

   乔布斯当年被吸引至创客亚文化当中,并在其中深刻体会到那些产物乃是人类独创性的展现而非天上掉下来的魔法物品,它能赋予人极大的自信去深入挖掘并学习和掌握那些看上去艰深复杂的东西。这也使得家酿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这样著名的社区与Apple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不用提盖茨和艾伦从家酿俱乐部横空出世创造了惊世的成就。创客群体在目前的世界上迅速扩张,媒体关注的目光也将他们的成长带入新的高潮,并如同低碳、光伏、大数据等等这些数年来反复热炒的概念一样受到追捧。只是当潮水褪尽,真正留下来的人,他才是属于这里的人。






合肥市青少年发明家俱乐部




合肥市青少年发明家俱乐部由合肥市南门小学和合肥市四十五中学联合发起的。是在市科协领导下,隶属市创造学会的一个群众团体,致力于青少年创意力教育开发和研究工作。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青少年创意力开发首要出发点应该是学会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孩子们带着兴趣去思考,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注重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发明的基本技法。俱乐部主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前训练、帮助学校组织开展“科学DV影象节”等品牌赛事,引导学生完成作品的选题、完善、申报专利、参加比赛等一系列工作。俱乐部自主开发“少年发明家课程”,对会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俱乐部开展的工作内容涉及科技创新,校园科技活动,科幻画,航模、微电影、机器人等所有青少年科技类活动,俱乐部专家讲师团还巡回开展相关的专题科普讲座。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改变思维模式,提升创新能力,收获发明成果,促进全面发展,让孩子终生受益。

   俱乐部工作目标:开启一个新的创新青少年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优质教育资源与各方需求对接平台。连接中小学校、社会、家庭等形成人才培养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