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简讯》2006年第四期浏览数:36次
《创造简讯》2006年第四期 --------------------------------------------------------------------------------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胡锦涛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国科协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6年5月23-26日在北京召开。 党中央对这次会议特别重视,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并与代表合影留念。来自全国的120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中国科协七大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盛会,是一次团结鼓劲、民主求实、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大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讲形势精辟深刻,讲任务明确具体,讲要求情真意切,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科协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七大所作形势和任务报告中,特别提到不要浮躁,指出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也不可能真正推动自主创新。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必然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定要学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秀品质。 曾庆红同志代表党中央致辞,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做弘扬自主创新精神的先行者、建设创新文化的开拓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促进者、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推动者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践行者。 在日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也是中国科协七大精神的核心。落实七大的基本精神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牢牢把握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二要充分认识科技工作者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实践中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科技工作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参与,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 三要努力把各级科协组织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之家”。把各级科协组织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民团体,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与各级党委和政府之间建立起畅通稳定的沟通渠道,履行好为经济社会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职责,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国科协的神圣职责,也是各级科协组织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创新的魅力 —记“创新的价值”创意作品赛
近日,为体现创造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安徽工业大学2006年度“创新的价值”创意作品竞赛在东校区开始。竞赛以“创新的价值”为主题,要求学生根据课程中介绍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以空易拉罐和矿泉水瓶为主要材料,构思—体现创新价值的作品。 几个易拉罐组合成神五飞船、防尘黑板擦,易拉罐制成了美丽的凤凰、变成了相框和红灯笼、飞人自行车、捕蝇器和不倒翁,矿泉水瓶加工成的水晶莲灯……这些都是学生们独特的创意。文法学院汪萍同学的风铃、冶金学院石哈同学的蜡烛台以及管理学院刘伟、王玲同学的团团圆圆等作品荣获一等奖。 指导老师冷护基博士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创造潜能,这种潜能超越了专业、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体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创意作品虽小,但这种竞赛却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检验和锻炼。(安徽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中心)
美国创造学会会长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作报告
5月21日下午,在学会名誉理事长袁张度的陪同下,美国创造学会会长Barlene Boyd(女)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作题为“创造过程”的报告。她把目标的探索和质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创造性思想—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然后用创造性办法解决问题,作为创造过程。 当天晚上,美国创造学会会长Barlene Boyd(女)、国际企业家论坛主席Jay Mitra兴致勃勃地浏览了黄浦江,对浦江两岸的灯光文化、美丽的夜景赞美不止。(小苑)
中国健康服务网正式成立 袁张度所长出席
中国健康服务网于7月8日在复旦张江科技园区药谷商务酒店正式成立。该网由复旦张江海晶科技公司发起,中国与上海生物工程医药学会秘书长、全国有关省市的大中型医药、保健品、医院的代表、经理、教授、学者近百人出席这次会议。会上,由留学美国的医药博士、教授,我国医院的教授作了相关报告。合理运动、基因检测和基因修补将是保障健康的重大措施之一。 袁张度所长被邀请出席并致辞,他在会上介绍了我国人口健康状况以及国家正在采取和将要采取的政策与措施,还向大会提供了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有关要求。目前全球的亚健康人数比例为75%,我国为85%。(上海市创造工程研创所)
胡立教同志逝世 中创会表示深切哀悼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原中顾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主任胡立教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2岁。 胡立教同志一直关心我国创造学科的发展,曾亲自出席中创会成立大会并揭牌,并多次赞扬创造学科是一门新兴好学科,要重视对创造学的研究。多年来,我会一直受到胡立教同志的关心和指导。噩耗传来后,学会致函胡立教治丧委员会并送花圈表示深切哀悼,《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新闻媒体7月11日作了相关报导。
中创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巡礼
上海市闵行中学
上海市闵行中学以“健康、责任、民主、创新”为教育理念,以培养科学素质高、人文素养高、创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学生为办学目标,以创造教育、环境教育和健康教育为抓手,全面贯彻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精神和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评为“全国科技教育普及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定点教育考察学校”、“创造教育先进实验基地”等;被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等评为“上海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学校”等等。闵行中学的创造教育的独特性、完整性、创新性、示范性和丰硕成果在全市、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并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构建了健全的创造教育管理与运行创新机制,全面贯彻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精神和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学校创造教育的独特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在全市、全国发挥着示范作用。 2、设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色课程—创造教育课程,并使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科技教育进一步纳入教育教学主渠道。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的整合,形成了以创造教育特色项目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 3、广泛开展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科技创新活动,创建国际化的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创造发明项目在市、全国和国际竞赛中硕果累累、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到位。学校举办市、全国性的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科技教育示范交流活动和会议成效显著。 4、多渠道强化创造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创造教育评估表彰激励机制、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先导,促进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工作,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践基地。 5、构建了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科技教育国内、国际网络,校园文化和环境富有创新氛围,学生积极参加区、市和全国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闸北科技学校
闸北科技学校积极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依托运用创造教育的理论,认真扎实地推进以“科学启蒙”为核心的办学目标,已经形成“科学知识的启蒙、科学思维的启蒙、科学方法的启蒙、科学情感”的启蒙的整体框架,并运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加强和改进课堂教育、丰富课外活动、依托社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高度稳定,促进了学生诸方面全面发展。 学校努力营造科学启蒙的育人环境,要把学生从小领进科学的殿堂。为此,学校修建了科技厅、科技走廊、车模和船模的专用埸地,开通了校内闭路电视和校园网络,建立了电脑房、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和16个科技兴趣小组,现学校成为中福会少年宫、市航模协会、《动手做》报社的活动基地和小记者站。 学校每年表彰100名科技启明星和100名科技活动的积极分子,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市、区众多科技、艺术等比赛,已经有580多名学生获奖,特别是头脑奥林匹克共获九面锦旗,两次夺得上海市第一名。还获全国无线电遥控船模比赛金牌。2005年4月学校被授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
首届全国教师暨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在京举行
为深入贯彻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及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从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的顺利实施,推动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交流探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推广,深入挖掘各地教育教学单位的优秀课件成果,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和课程整合的能力,提高青年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手动能力,由中国创造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十五在线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中教江城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中教江城杯”首届全国教师暨大学生信息技术大赛“于2006年6月至10月在北京隆重举办。 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举办原则,贯彻公益性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倡导“重在参与”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各级各类院校教师和青年大学生广泛征集参赛作品,并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县镇推进。本届大赛邀请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和各学科知名教育专家进行评审。通过权威专家的评审,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作品,给予表彰和奖励,逐步在教师中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和指导教师队伍,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积极分子队伍。
|